一年来,储运厂持续强化设备及流程管理、加强数据监督,守好原油进厂“第一关”,有效降低原油进厂途耗、储耗。据统计,1-10月份在天津港和曹妃甸港接卸72条船,原油平均储运损失率为0.098%,损失量降幅22%,实现降本785万元。
据悉,原油在接卸、储存和长距离输送过程中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为最大限度减少原油损失,储运厂认真总结历年经验,对原油接卸、储存、运输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针对各损失关键点制定相应管控措施,有效降低储运损失。储运厂将原油损失率作为关键指标纳入车间星级评价,由厂领导牵头成立原油优化攻关小组,以“定期校验、计量合规、过程可查”的标准开展监管,针对各损失关键点制定相应管控措施,有效降低储运损失。
源头计量保足量。储运厂采取“专人专船”的监督管理模式,从轮船靠港至离港,由专人进行全流程跟踪,对现场检尺、计量、取样、分析直至出具商检报告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监督到港油轮商检计量公正性,降低原油途耗。此外,针对装港量不足或计量标准差异导致装港损失增大的情况,对装货港口加强监管,发船前预警提醒,保证装货足量,降低装港损失。
紧盯损失关键点。针对原油含水率等关键数据,实行“码头卸船——管输进厂”一体化监控模式。进厂前,进行原油含水预警,紧盯高含水原油输配进度,适时调整原油排产计划,采用备用罐有效规避水头,保证下游装置稳定运行。进厂时,加强原油性质分析核验,紧盯DCS系统原油密度变化趋势,对比在线分析与离线分析,防止因密度损失造成亏量。进厂后,开展原油水平衡分析,核算交接水盈亏情况,提高原油含水检出率。
守住计量交接防线。实行时段化工作模式,与国家管网“双核对、双确认”。每2小时与国家管网现场核对交接流量计温度、压力、体积;每8小时分析一次交接原油样品密度、水含量;每季度进行一次流量计标定;对每张原油交接票据认真核对,确保原油进厂交接计量准确。在储耗管控中优化操作流程,降低原油泵启停操作频率。为避免罐区输转泄漏损失,定期对DN550线、DN350线进行静压试验,确保无泄漏。
把好损失分析关。储运厂在途耗管控中采用“一船一档”管理方式,将船次、油种、装港量及途耗等多项技术指标记录在案,全方位分析途耗原因,为后续降低原油途耗提供切入点。为强化原油平衡分析,以±50吨为基准值制定原油日损失平稳率指标,安排专人进行日分析、日汇报,每日检查流量计,发现数据异常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实现日分析、周总结、月结算,避免储耗出现异常波动。(刘璐 费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