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生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提升工艺能效和产品质量,燕山石化公司计划于5月中下旬全面实施2025年装置大检修改造工作。为保障检修任务高质量完成,实现既定检修目标,公司以“安全环保为核心、质量管控为抓手、工艺优化为突破、施工力量为保障”,统筹推进全流程标准化作业,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燕化”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方面,本次检修严格落实集团公司和燕山石化公司两级HSE管理体系要求,构建“四位一体”安全监督体系。通过将大检修安全监督分为公司级、属地级、第三方、承包商自主监管“四级管理”体系,真正落实从公司到生产属地再到施工单位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落实的安全管理监督责任。全面开展大检修风险识别,编制《2025年装置大检修改造管理手册——安全篇》,组织各单位梳理特殊作业项目共计290项。根据《燕山石化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管理办法》,对所有项目开展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制订相应安全措施,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人;构建大检修“网格化”责任体系及“四位一体”安全监督体系,公司层面成立9个专业管理网格,各二级单位成立47个二级网格,173个区域三级网格,以直线管理、属地管理为基础,设立大检修HSE网格管理组织机构,明确检修现场网格划分、人员配置及HSE职责。
环保方面,全面明确管理要求,压实环保责任。公司层面编制2025年大检修环保管理方案,在检修中优先使用移动式VOCs治理设施对吹扫气和清罐废气进行集中回收治理;停工期间使用走航车开展巡回检测,对高浓度废水进行单独储存和转运,危险废物优先转运至蓝翠鸟综合利用装置进行妥善处置,降低危废外委风险。强化对接统筹,夯实基础准备。公司相关专业部门统筹制定长停装置环保控制方案,明确装置停工和检修过程中的环保控制点、控制措施及责任人,确保环境风险受控;开展停工期间环境因素识别,制定密闭吹扫方案、火炬排放计划、移动式VOCs治理设施使用计划,并邀请第三方专业团队逐项审查环保控制方案;与生产单位开展为期7天的检修排放及环保管控措施对接,逐项确认长停装置退料计划,明确洗罐废水、倒空物料产生量、产生时间及去向,并针对特殊废水编写专项管控方案。
质量管控方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本次检修质量管理体系由“三级质量管理组+两个质量监察组”构成。“三级质量管理组”第一级由公司专业团队、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北京监督站和外聘专家等组成,第二级由各生产厂设备工程科专业工程师及区域设备、工艺配合人员等组成,第三级由检修承包商项目部技术质量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等组成。“两个质量监察组”以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北京监督站为主,公司专业团队、外聘专家、二级单位设备员组成的公司检修质量监察组,以承包商技术质量总工、专业技术工程师等组成的承包商质量监察组。细化备件到货验收程序。公司专业部门组织动静电仪各专业细化梳理55类、233项物资验收内容及标准,通过检修平台实现备件验收全过程管控。信息化助力管理落地。公司依托检修平台对检修质量进行管控,包括质量控制点、检修记录、备件质量、质量检查考核等方面。成立检修过程督查小组。公司检修质量管理组、第三方质量监察组每日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重点对各分指挥部检修质量管理组工作情况、承包商自身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督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在检修平台、检修工作例会上予以通报,并根据《燕山石化工程建设和检维修承包商记分量化考核管理细则》、检修合同考核条款进行考核,确保公司质量管理要求有效执行。
电力电气系统优化方面,本次检修后,化工系统部分装置开工情况有所调整,导致相关变电所、配电间供电负荷将出现下降。为此,公司组织对供配电系统进行整合优化,提前制定公司主电网优化整合方案。针对供电负荷构成相对简单,供电设施布局相对集中的生产装置的变电所,在生产装置停工后,对变电所内留存的供电回路电源进行微调,由少量配电变压器集中供电,将倒空后的配电变压器和母线停运。在公司统一组织下,结合化工区域用电规划,重新确定区域供电负荷中心,启动生产装置变电所区域性整合工作。通过供电结构调整、负荷转移等方式,合理压缩化工区域变电所、配电间数量,解决配电变压器“大马拉小车”和供电电源过度分散的局面,有效提升供电安全,降低电气运维成本。
施工人员准备方面,本次检修涉及主要承包商6家,预计投入检修人员约8500人。为提升检修施工质量,公司组织全面做好施工人员能力验证工作。3月份,已完成能力验证实施方案、14个工种的题库建设、典型作业指导书以及考点建设工作,现已具备验证条件;4月初,全面启动开展施工人员能力验证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验证2540人,对能力验证不合格的人员将不予办理入厂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治安审核、安全教育、职防体检工作,确保每一位参检人员具备与工作相匹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记者 刘莉 梁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