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如灯——公司信息化研发运维团队故事点滴

公司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投入应用的50多个系统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公司结合业务需求独立开发出来的,其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也因为功能不满足,陆续进行了增强和扩充,与最初的模板相比几乎脱胎换骨。随着信息化建设与公司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公司信息化研发运维团队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支撑他们默默付出、辛勤劳动的动力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日常工作中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深浓的夜色不知何时染黑了天幕,远处星星点点的装置夜灯如同串串发光的钻石装点在窗外。八月中旬的北京酷暑难耐,尽管此时表针指向了凌晨2点,但空气依然闷热潮湿。

孟凡福走到窗前,摇晃了几下有些发蒙的脑袋,夜深人静的晚上通常是他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但已经连续作战三天,平均每天只能眯上2个小时左右,他的身体几乎到了极限。眼前又遇到一个让他颇为头疼的技术瓶颈,整整2个小时没有写下一个字。他需要休息,换换脑筋。

距离8月15日化工系统大检修只有一个星期时,公司领导提出检修期间要在合署办公系统中建立一个检修信息平台,检修项目管理、进度、设备、物资、会议纪要、问题协调、宣传报道等各种与检修有关的内容都要发布在同一个平台上。系统开发的紧急任务交给了档案管理中心,作为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副经理,孟凡福主动挑起了重担。

尽管已经年近五十,尽管身为中心副经理,孟凡福依然保持着研发设计亲力亲为的本色。从1986年毕业,至今已过去25个年头。25年中,岗位变过,单位变过,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线,我们所熟知的电信语音系统、合署办公系统都是他呕心沥血干出来的。孟凡福一直认为,“要想系统用得好,还是要‘以我为主’自己开发,不仅节省费用,关键是出了问题知道到哪儿去找原因、如何修改。”

众所周知,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要想紧跟信息时代的脚步,就得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付出。随着近年来燕山石化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公司搭建起信息化“一个构架、两个核心、三个平台”的总体应用架构,孟凡福和研发团队在背后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到底加了多少次班,谁也说不清楚。孟凡福的爱人见他的第一句话通常就是“今天加班吗?”不加班,反倒成了异常。很多人都说编程序是吃青春饭的,孟凡福无疑打破了这个规律,这些年他一直跟着信息技术飞速奔跑的脚步,学习着,应用着,收获着。他说:“我学的就是软件专业,我喜欢做技术。”

这次任务十分紧急,孟凡福知道下属们手中的活儿都很忙,再加上自己的经验比较丰富,平时积累的程序、素材比较多,他主动向领导请缨,自己干。为了给他创造个安静的环境,领导特许他大会小会都不用参加,专心在办公室里写程序。

出去吸了根烟,休息一会儿,孟凡福的头脑清醒多了。望着窗外的树影,一个念头突然钻进脑海,越来越清晰,他快步走到计算机前,激动地敲写下一串代码。“拦路虎”终于拿下,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经过四天四夜的奋战,20多个界面的程序终于完成,检修信息平台按要求准时上线了!如释重负的同时,孟凡福的心中泛起丝丝喜悦,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是他的乐趣所在,虽苦,犹不悔。

 青春做伴“五小虎”

他们都是80后,他们是同一年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加入了同一个工作团队。他们是同事,更是兄弟。七年的成长让他们成为公司信息化研发运维团队的骨干,他们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五小虎”。

王晶,刚刚单飞到公司信息部,其他“小虎”昵称其为“晶晶”,别听名字像女孩,本人却是个精干的帅小伙儿。回忆起当初在ERP项目组的青涩岁月,王晶感觉那是成长最快的时期。2004年夏天刚毕业,他们就赶上了公司ERP项目上线,由于缺人,他们五个的专业与计算机相关,同时被挑到了项目组。当时国内关于ERP的资料极少,基本上都是英文资料,而且系统的编程语言自成体系,与学校学过的任何一种都不相同。凭着青年人的豪气和闯劲,他们靠自学一点一点儿把程序啃下来。

“那时候我们就看以前编过的程序,模仿编好的程序在机器上重新做一遍,然后主动要求干活,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水平,有三个多月吧,我们天天加班到晚上12点以后,困了就喝咖啡、嚼口香糖提神。我们开玩笑说现在就是有钱都花不出去。但经过三次上线,我们收获很大,第一次是看顾问干,再原原本本照着做一遍。第二次就以我们为主了,第三次所有的工作都能自己完成。”

2009年王晶根据财务部门的需求,在具体业务人员的配合下,自主开发了化工盈亏平衡系统。这是他第一次以团队形式参与系统开发,他深深感到团队合作非常重要,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是系统能够成功应用的关键。那段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在ERP项目组的工作状态,实在太晚了,就不回家,随便凑合一宿。妻子心疼地责怪他:“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付出总有回报,学习与实践的磨练让他迅速成长,在中国石化ERP竞赛中他夺得了技术组第一名,“也有外企偷偷找过我,他们给的薪酬比现在高不少,但工作不单为了钱。很幸运赶上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公司要建设智能工厂,我想把所学发挥出来。”

赵明是档案信息管理中心软件部副部长,和其他三位“小虎”——蓝晓军、张晓明、李石师,依然坚守在软件部。软件部承担着公司自主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90%以上应用系统的运维工作。2008年底,赵明接到设备实时监控系统开发的任务,当时国内还没有应用的范例,我们主要在德国技术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因为当时引进的版本还不太成熟,赵明和公司机械动力部在推进过程中向德方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那段时间,由于德方公司雇用的人员有的在印度,有的在美国,时差不同,赵明经常和他们半夜开“国际会议”,讨论技术细节。“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就想,问题肯定能解决,只是还没找到适合的方法,耐心干一定能成功。”就这样,半年后系统上线了,又磨合了2个多月,现在已成为公司设备管理离不开的有力工具。

蓝晓军、张晓明和李石师现在分别是软件部专业组的组长,“晓军踏实内敛,考虑问题细致长远;晓明思维活跃,干活高效;石师脑子聪明,接受新技术快,开发能力强。如今,他们都是骨干中的骨干。” 赵明很有感情地介绍着自己的兄弟。是的,兄弟,那是年轻岁月并肩作战结下的深厚友谊,不是血缘,胜似血缘。

 不让须眉“娘子军”

冷风冽冽,薄雾迷蒙,2011年元旦的冬夜森寒入骨。OA项目组的“娘子军”们行走在深夜1点寂静的街头,完成任务的喜悦冲淡了加班的疲惫,她们互相开起了玩笑,“啊,我们今天可是一下子加了两年的班!”

2010年12月底,OA项目组接到任务,在一个星期内开发出OA系统的差旅管理模块,2011年1月1日必须正式上线运行。彼时OA项目组只有三位女同志,最大的1981年生人。团队的“大姐大”胡杰担任组长,她带着章艳萍承担了开发重任。小章负责表单设计,胡杰做数据库连接。“这个模块设计并不算复杂,但最大的难点就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如何实现连接。我尝试了很多办法都不行。时间这么紧张,我的脑子里塞满了程序。通常我在临睡前或者早上起床时会特别有灵感,嘿嘿,就是突然茅塞顿开,上班后赶紧到电脑上试一试,大多时候都很成功。”连续一个星期的加班加点,终于在12月31日晚到1月1日凌晨胜利完成了任务,可以踏实地睡个美容觉了。

OA项目组要面对7000多用户,20多个模块。除了开发,她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系统运行维护,解决用户提出的技术问题,“事实上系统稳定运行后,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不大,很多都是具体业务上的问题。因为是和业务部门一起开发的功能模块,所以能解答的我们就直接解答了,不再推给业务部门。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比较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比如有的人自己没联网,就打电话说OA上不了。”每天接打电话的工作量很大,最忙的时候平均2、3分钟就进来一个电话,面对不同的用户,可能同一个问题要重复解释很多遍。细心的三位姑娘也慢慢总结出几大问题类型,解答时更有针对性了。

系统升级、用户地址迁移、每月一次的定期备份,都要在晚上八点以后或者周六日才能进行。尤其是遇到每月的系统备份,最快也要在凌晨1点多才能完成。她们即使远程在家监控备份过程,也要在凌晨2点左右备份完成后重新启动服务器。很多年轻人都反感加班,但她们很自觉。胡杰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如果没完成,我们都会自动自发留下来。像金磊的孩子很小,但没有为此耽误过工作。”

像很多80后的女孩子一样,她们爱美,她们爱笑,她们爱闹。但一旦工作起来,她们就是不让须眉的女金刚,因为她们知道:认真工作的人最美丽!

信息来源: 
2011-10-20